“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球化、数字化与不确定性的多重浪潮冲击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根本性重构。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优势甚至技术壁垒都极易被快速颠覆,而唯一可持续的差异化优势,愈发集中于组织内部的人才质量与密度。
企业不仅要吸引人才,也要留住人才,以增加企业人才资本存量,更要通过合理的用人和育人,实现人才资本的增值。企业要想提升人才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则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然而,许多企业领导者仍将“人才发展”视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工作,或是一项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支出。这种认知偏差,正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乏力、组织活力不足、战略执行受阻的深层根源。
一、解构内涵:何为真正的“人才发展观”
人才是指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较大的价值的员工。人才是企业财富,是创新助推器,是战略支撑。人才的重点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并能够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人才发展观则是企业对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和理念,企业的人才发展观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工作。
所以说,人才发展观并非一套具体的管理工具或培训体系,而是企业最高决策层对人才价值的根本性、系统性认知与信念,是指导一切人才相关决策的战略基石。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维度:
第一,战略维度:人才是驱动增长的核心资本,而非可变成本。它要求企业将人才视为能产生巨大回报的战略性投资,而非需要最小化的费用。这意味着人才规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规划同步同频,甚至先行一步。业务战略决定需要何种能力,能力地图决定需要何种人才,人才缺口决定发展重点。
第二,哲学维度:坚信人的潜能可以且必须被激发。它建立在“成长型思维”之上,相信员工的能力通过挑战、实践与反馈得以持续进化。企业因而必须创建允许试错、激发好奇、鼓励学习的环境,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组织的能力沉淀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生态维度:构建价值共创的共生体系。它超越了传统的“选用育留”(交易式)关系,致力于构建一个组织与个人共同投资、共同成长、共享价值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为人才提供平台、机会与资源,助力其价值增值;而人才的发展则反哺组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战略韧性。
二、剖析动因:为何“人才发展观”成为当今企业的生死线
企业亟需树立正确人才发展观的紧迫性,源于外部环境巨变带来的四大核心挑战:
1. 战略不确定性要求组织能力前置化。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精确预测未来业务变得困难。企业无法等到新战略完全清晰后再去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人才。唯一的选择是提前储备和培养具备适应性与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梯队,以其组织能力的确定性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没有内在人才的支撑,任何宏伟战略都是空中楼阁。
2. 数字智能转型亟需能力结构重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自动化、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的同时,空前放大了人类在批判性思考、复杂问题解决、创造力与情感连接等方面的价值。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发展投入,系统性重塑员工的能力结构,完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脑力密集型”与“创造力密集型”的跃迁。
3. 新世代员工追求价值认同与自我实现。职场主力逐渐转向“Z世代”及“Alpha世代”,他们对于工作的期望远超物质回报,更看重意义感、成长性、授权与工作体验。缺乏清晰人才发展观、无法提供成长价值的企业,将在人才吸引与保留上陷入持续困境,最终导致组织智力资本的持续流失。
4. 企业韧性依赖于人才的适应与进化能力。黑天鹅事件已成常态。能够快速响应危机、抓住复苏机遇的企业,无一例外拥有高度自适应、自学习的组织团队。这种韧性并非天生,它源于日常中对人才学习力、协作力与抗压力的持续锻造,是长期发展投入在危机时刻的集中兑现。
三、审视现状:企业在人才发展上的典型认知误区
许多企业的人才发展实践仍与战略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为:
短期绩效主义:将绝大部分管理精力与资源倾注于当期业务产出,忽视甚至牺牲对长期能力建设的投入。培训预算在经营压力下首当其冲被削减,“培训”被视为员工福利或时间浪费。
HR部门化思维:将人才发展工作完全等同于HR的职责,业务领导者缺席作为“首席人才官”的角色。管理者不承担教练与发展下属的责任,导致人才发展与业务实践“两张皮”。
项目化与活动化:将发展等同于举办零散的培训课程或活动,缺乏与业务战略紧密联动的系统规划,未能嵌入日常工作流程,效果难以评估和持续。
忽视系统建设:热衷于引入单一工具(如任职资格、领导力模型),却未能构建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文化氛围与管理流程,导致任何先进方法都难以生根发芽。
四、构建体系:从观念到落地的关键支柱
1. 以战略为导向,做好人才供给。企业的人才供给是为了补充或储备人才,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才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人才供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部招聘和内部甄选。外部招聘人才时,必须有清晰的人才招聘标准,该标准要直接符合企业战略业务需求、有助于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内部甄选人才时,同样需要围绕战略业务目标来选拔、晋升人才,而非仅依靠资历和工龄。
2. 以人岗匹配为导向,做好人才盘点。在理想状态下,企业应该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前提是进行人才盘点。人才盘点是指通过素质建模和人才测评等措施,系统梳理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才能力,识别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促进企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3. 重视员工培养,实现个人成才和企业成长的正向联动。人具有可塑性,通过不断学习,可以不断挖掘人的潜力。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才培训和人才晋升。培训实质上是对员工进行智力投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人才资本增值。企业培训人才必须着眼于战略需求,通过培训将普通员工培养成符合企业战略需要的人才。此外,企业也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发展体系,通过继任者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机制给予人才晋升机会,充分激活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增强服务意识,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核心人才的流失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最直接的危害是经济损失,企业需要承担人才流失的沉没成本和人才引进的重置成本,以及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市值、营收、盈利等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人才流失还会对企业在职员工心理和工作氛围造成不良影响。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载体,其流失直接导致企业人才资本减少、综合实力下降。企业要想维持或增加人才资本,则必须增强对人才的服务意识。首先,要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才自主性,实现人才个性化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其次,为人才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对人才产出的价值贡献给予充分尊重;最后,打造利益共同体,重视对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实现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